小狗狗疫苗打多了好吗?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注射疫苗时,体内的抗体水平会暂时下降,这时如果感染病毒,抗体可能无法及时产生,进而导致发病。这种降低抗体的短期效果,是为了能够确保在疫苗生效前(一般7-15天左右)不会因暴露而导致发病;而长期不断接种疫苗所导致的抗体水平增加,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免疫”,理论上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但实际上这些副作用都很轻微且缺乏临床证据,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为什么要在疫苗生效后再进行下一次接种呢?因为任何疫苗都需要一个在体内激活免疫反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瞬间完成的,需要时间,期间如果接触病原,则有可能发生风险。疫苗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不是简单的“预先复制”,而是在体内激发免疫细胞(主要是B细胞和T细胞),从而释放对抗病毒的物质,即抗体。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而且不是说抗体一产生就具备对病毒的杀灭能力,还需要与病毒的抗原表面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才得以发挥清除病毒的作用。在初次接种疫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激活体内的免疫应答,这段时期叫做“免疫空白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时病毒的入侵会造成疫苗的失败,但一旦机体识别了病毒,并且开始了免疫反应,这个过程就已经开始,并且在结束后才出现抗体,所以从接触到产生抗体这一过程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是机体识别了威胁并调动资源以应对的危险信号,这一过程中免疫记忆就会被重新唤醒或者建立。无论是首次免疫还是加强免疫,每次接种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记忆。 当然,多次接种会增加机体对抗原的耐受程度,也就是说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接种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可能会低于第一次,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抗体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