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有没有弓形虫疫苗?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由寄生虫寄生虫中的寄生虫――弓形虫引起的。这种微生物最初发现于20世纪初,因其形态类似弓,因而得名。1930年人类首次从患弓形虫病病人的眼睛里分离出了弓形虫。 此后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人类弓形虫病的发生。目前美国每年有超过60万人发病,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结核,排名第三位;法国每年的新发病例约为5万例;日本每年都有大约1000人死于该病。
我国虽然对食源性感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人类感染弓形虫病的调查研究较少。有资料显示,在我国云南、广东、北京等地均有弓形虫感染的报告。随着检疫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人们对寄生虫病认识的不断提高,过去被忽略的无症状带虫者可能逐渐成为今后新发病人的主要传染源。 弓形虫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其中有些是致命的,而大多数病例则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轻度胃肠道不适,常易被人忽视。
已知弓形虫能够破坏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导致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严重时可致命[1]。这些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①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②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意识模糊、痴呆、昏迷;③血管系统:血压降低甚至休克;④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指甲变薄、脱落;⑤循环系统:心功能不全等。 如果孕妇感染上弓形虫,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屏障传播给胚胎,致使胎儿发生先天性弓形虫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胎儿极易成为病毒的攻击目标。如果病毒对中枢神经造成严重损害,则可出现脑积水、小头畸形、癫痫等症状,即使侥幸“幸存”,也可能留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据报道,约有40%的患儿会出现智力问题[2]。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者在弓形虫基因组中发现了很多能与宿主DNA结合的基因位点,并且与调节免疫反应的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这些结果均表明,弓形虫可能在体内通过调控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进而影响宿主的免疫功能。某些抗寄生虫药如阿苯达唑能抑制寄生虫细胞色素P450蛋白,从而阻断虫体对甲羟戊胺和谷氨酸的代谢,使这些氨基酸蓄积在幼虫体内,造成幼虫代谢紊乱,最终因营养缺乏而死亡。此类药物有可能成为治疗弓形虫病的有效药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