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类犬在中国到底怎么了?
中国梗类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大量国民政府人员撤离大陆,把他们的家人和宠物带到台湾。其中就包括很多梗类犬,以及它们的祖先——英国斗牛犬。 这些宠物经过几年的繁衍,已经不再只是单纯地作为宠物存在了。它们开始参与斗狗等娱乐活动,并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斗技能力。
到了60年代,台湾出现了第一批以斗牛为主的养殖场。这些养殖场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繁殖,使斗牛的体格和战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同样在6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对于宠物的需求并不强烈。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养狗是一种陋习,所以当时国内是没有正规犬舍的,更不存在繁育体系。
直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宠物的需求也开始凸显出来。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繁育队伍,市面上流通的宠物大多来自国外或者香港等地。虽然也有一部分是国产犬,但多为杂交品种,缺乏纯种犬的血统优势。 于是,一些有远见的人开始在台湾引进梗类犬进行繁育,希望以此培养出更适合中国人饲养的宠物犬。他们中的不少人有着丰富的斗牛养殖经验,因此很容易将斗牛的那一套技术移植到梗类犬身上。比如选育、杂交、去势等等。
不过,这些从台湾引进的梗类犬最初并没有受到太多人的关注。因为他们来得并不是时候。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题为《狗咬人为何无人赔》的文章。文中指出,虽然中国的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都明确规定了“小动物损害”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受害者可以要求动物饲养者或管理人赔偿。但现实中,由于无法确定侵权的主体(往往是找不到肇事的小动物),导致此类案件难以得到司法支持。
这篇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宠物责任险”在中国的诞生。保险公司纷纷推出相关保险产品,使得养狗成为一件风险较低的事。而这显然有利于梗类犬在中国的发展。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养狗风险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养狗的队伍。而这时,从台湾引进的梗类犬经过了多年的培育,也已长成,并且拥有了一定的数量。于是,这种兼具中西优点的杂种犬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并占据了上风。
时至今日,台版斗牛早已成了历史名词。它的后代们正过着幸福而又安逸的生活,并不断延续着它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