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牧羊犬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从历史文献里找答案吧。 唐朝,《通典》记载“塞北有猎犬,长者三尺,其毛褐色,利爪牙,善捕鼠及兔;短者一二尺,色白而小,亦捕捉小虫”。 宋朝,《东京梦华录.卷之六·宠物肆》有载:“猎犬,赤、黄、苍、黑五色,大小不等……大者能衔蛇虎,小者能捕鼠雀。”
元朝,《马可波罗游记》转引了当地人对元世祖的进献品中有“一种极可爱之狗,身体甚小,足爪甚长,形如狼状……”(按:此条记录里有“脚爪很长”和“形如狼状”的描述与边牧的特征极为吻合)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畜兽四》中记载:“狗脊,即犬脊骨也....出南方。”同时书中有关于狗脊的插图,形象似犬又像羊,但明文注中特别提到这种动物“身小而色灰”,同样符合边牧的特征。
清朝,王士雄所著《清嘉录·五月》中载有“五月初一,犬节至……俗以是日打狗,取其热毒。”又注曰:“俗谓犬节,因其阴数多,老阳少,故犬毒发。初一日正当其冲,故打之。”可见当时苏州民间就有在农历五月一日“打狗”的风俗,所打之狗应为患有传染病或体内有毒之犬,可见这时对犬类传染病已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