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鱼有哪些品种?
中国的淡水养鱼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养殖鱼类了。在江苏南通发掘的西周墓中曾发现过鱼窖,内中有鲫鱼、鲤鱼、鳊鱼等13种水生动物,其中鲫鱼和鲤鱼的种类至今仍在本地养殖。这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比美国独立战争还早一个世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于“养鱼”记载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写的《海大鱼》,东海有一条鱼,身高好几丈,长得像山一样,头上的犄角有好几尺长,眼睛跟铜铃一样大,牙齿锋利如刀剑。
汉武帝特别爱吃这条鱼,每天必须吃一条,还要用精美的盘子装着,由侍候在用五彩丝线穿着的珠子当菜的太监,给皇帝送菜。可惜这种鱼不能长途运输,当地又没有养得胖的,所以汉武帝想吃的时候,到处派人捕捞,还是不能满足他的胃口。 从汉代开始,我国淡水养鱼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南宋时,苏杭一带已普遍养鱼,所养多为草鱼和青鱼,因为这两种鱼适合粗放型放养方式,又被称为“放野鱼”;而南方地区主要养的则是鲢鱼和鳙鱼,这是因为这两种都是滤食性鱼类,适宜在富营养化严重和水体浑浊的地方生长。
随着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明末清初时候,长江中游地区开始引入国外品种,比如罗非鱼、鲶鱼等,使得我国淡水渔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到了晚清,由于战乱等原因,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淡水养殖业也衰落了。 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内淡水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淡水鱼虾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我国的淡水鱼类已有650多种,其中可食用或有利用价值的约有200余种。这些鱼类分属400多个物种,99%以上的鱼类都属于硬骨鱼类,只有不到1%属于软骨鱼类。
乌鱼。乌鱼学名黑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它不但有广阔的市场而且抗病力强,易于管理,乌鱼喜食鲜活的鱼、虾、虫、蛹等是捕食型动物,因此在池塘、水池、水盆、水缸等均可饲养,适宜水温15度--35度,生长较快,2--4个月即达到商品要求,乌鱼在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南方各省被广泛养殖。
鲤鱼。鲤鱼是产量较高的淡水鱼类之一,也是食性和适应能力最强的。它可以在水池、水盆、水缸、稻田、土池等较小的水域里养殖,易管理,易饲养,产量高,是重要的淡水鱼品种。鲤鱼的适应性很强,可在静水池塘进行高产养殖,每平方米可产成鱼1.2--1.5公斤,在我国南方各省养殖较多。
草鱼。草鱼是产量最高的淡水鱼类。它在食料、生长温度、产卵条件、疾病防治等方面都适合于池塘养殖。每平方米可产成鱼1.6--2.0公斤。草鱼一般与鲢、鳙鱼混养,可在静水池塘中进行高产养殖,适合我国南方和北方养殖。
青鱼。青鱼食性单纯,它只以田螺、河蚌、螺、蚬等软体动物为食。青鱼在静水池塘高产养殖中,每平方米可产成鱼2--3公斤,是优质的淡水鱼品种。青鱼以南方养殖较多,北方较少。
鲢鱼。鲢鱼又称白鲢或跳鲢。它生长快、产量高,每平方米可产成鱼1.5--1.8公斤。鲢鱼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它在池塘中的混养产量也比较高,因此,是养殖产量最高的淡水鱼品种。鲢鱼在南北方各地均有养殖。
鳙鱼。鳙鱼又称胖头鱼或黑鲢,它生长快,产量高,头大,尾小,每平方米可产成鱼2.5--3.0公斤。它以水中的浮游动物--轮虫、挠足类、枝角类等为食。因此,特别适宜与草、青、鲢鱼在池塘中混养,是我国高产池塘中理想的混养鱼类,在我国南北方养殖。
泥鳅。泥鳅在静水、流水池塘中都可以养殖。它食性广、生长快、产量高、疾病少,易于管理,便于储运,特别适宜于水池、水盆、水缸等小型水域中养殖。
甲鱼。甲鱼营养、味鲜,市场需求量很大,南方各地均有养殖,但数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