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土的动物有什么?
首先想到的是鼹鼠,它们生活在地下,主要食性是蠕虫、昆虫和蚯蚓等,偶尔也会吃植物的茎叶。它们的牙齿非常特别,门齿发达,可以撕开坚韧的植物茎叶;犬齿小而尖利,用来撕裂食物;前臼齿有尖而细小的牙尖,用来啃咬食物;最后一颗乳牙比较短小,没有牙尖,磨碎食物。 虽然叫鼹鼠,但这名字可跟它长相没半点儿关系。“鼹”字由“目”与“言”组成,指的是生活在地下的哺乳动物,这种动物像鼹鼠一样,眼睛很小,而且皮肤很厚,几乎看不到眼球。我们常听到的鼹鼠,实际上指的是欧洲的鼹鼠(Eptesicus nilssonii)以及北美洲的加拿大无尾鼹鼠(Perognathus canadensis)等。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还有多种动物也喜欢吃土。 比如,生活在南美洲西部的犰狳,它们不仅以植物为食,还喜欢挖泥土中的昆虫和蚯蚓食用。 又如,来自北欧和北美洲的豪猪,它们的食谱包括种子、树胶、坚果、草、真菌,以及蚂蚁和白蚁等。在觅食时,它们要用锋利的爪子划开表皮,再用牙齿啃掉硬壳,然后吃掉里面的果肉。当然,对于钻不进嘴里的食物,它们也会用牙齿把皮肉刮下来,然后吞下肚去。
还有很多鱼类是以各种藻类为食的,这些鱼类口腔内的齿形也有很大区别,有的鱼类甚至连牙齿都没有。对于藻类的进食方法有很多种,有的是把整个食物吞下去然后再加工,有的是用鱼钩状的舌头勾出食物并吞入腹中,还有一种是把食物包在口水里先浸泡一段时间再咽下去。
鼹鼠
鼹鼠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挖洞能力超乎于任何其他生物。它们可以在地下1米的土壤中,每小时挖掘2.4米长的地道。尽管看来,挖洞是一件费力的事,但有经验的鼹鼠掘洞时的速度几乎是表面跑步速度的两倍。它们的头部呈楔形,眼睛退化,耳朵也没有外耳廓,四肢粗短,有非常发达的胸肌,前后足具有多枚长而锐利的犁状爪,适于掘土。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土壤中,所以视力退化,没有视觉,靠触觉来辨别事物。
鼹鼠的食性较单一,主要以鞘翅目的幼虫,以及缨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弹尾目、双翅目、 Isoptera等目的成虫和幼虫,还有寡毛类、腹足类、甲壳纲等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少量的草根等植物性食物。有贮藏食物的习性。一般将食物放在自己经常活动的洞道的死胡同中,这些食物并不新鲜,只有当寻找不到新鲜食物时,才取食。
地鼠
地鼠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鼹鼠。地鼠属。地鼠是一种适应于地下生活并完全在松软湿润的泥土中打洞栖息的哺乳动物。地鼠在外观上很像家鼠,头上有短吻、呈三角形,眼睛小,没有外耳壳,前足短并具强爪,适于挖掘,体毛呈褐色,有光泽,足背腹毛均为灰白色。地鼠的体形大小有明显的地区、年龄、性别及季节差异,一般成年雌鼠比雄鼠大,在繁殖盛期体形也有显著地变化,体重增长较快。地鼠是一种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经常吃麦苗、玉米、瓜果等,也吃田间的害虫、蚯蚓等,喜食油料作物,对芝麻、花生危害严重。
金胸slug
金胸slug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虫目,鼹科,金胸slug属。体背部毛色乌黑发亮,腹部橘黄色。头较小,耳壳大。前足长于后足,且特别膨大,便于掘土,脚上共有五趾。尾短,圆柱形。它的身体十分矮胖,适于在地下打洞和在地面的草丛中活动,有拱断树和篱笆上幼嫩枝条的本领。白天在地下30-40厘米深处的土洞中休息,黄昏2~3小时后,尤其是无风有露水的夜晚,才陆续出外活动,天亮前陆续回到原来的洞中。遇到刮风、降大雨或气压变化的前夕就不出外。打洞是它的拿手本领。它用发达的前足扒土,再用后足蹬出土块,从地面上看,就出现一条条新月形的土垄,垄深5-10厘米,垄面光滑,有时也有10-20厘米深的圆坑,这就是刚挖好的通路。
金胸slug食性很杂。植物性食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山药、红小豆、绿豆、豆类等的块茎和嫩茬。动物性食物主要有蛴螬、金针虫、蝼蛄、蚂蚁等。有时也吃蚯蚓,还咬死刚出的幼鸽,在野外,还吃蚯蚓和其他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