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需要绑耳朵吗?
小狗需要绑耳朵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得知道什么是“巴伐利亚捆耳朵”。这种残忍的传统始于16世纪末,那时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时期。在巴伐利亚这个地方,贵族为了惩罚犯人的越狱行为,就把犯人拴上耳朵,用木棒敲打,以儆效尤。这一野蛮传统被传播开来,并逐渐盛行,就连平民打架时都喜欢给对方“捆耳朵”。
到了18世纪,德国统一后,普鲁士王国在1740-1745年间对波兰连续发动战争,在俘虏的波兰军官和贵族中,流行“捆耳朵”的残酷游戏。获胜的德国人把俘虏的耳朵割掉,作为胜利的标志。这一野蛮传统又开始在普鲁士王国盛行。
后来,“巴伐利亚捆耳朵”又有了新的含义。1876年巴伐利亚公国修改法律规定,对犯罪青年的教育不再使用枷锁和鞭打,而改用绑耳朵。犯人的耳朵用麻绳或铁丝捆起来,不能动弹。这样不仅消除了封建残余,而且还更方便看管,于是这种传统很快在其他国家通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德国中学生被指控违纪时,常常会被老师要求“绑耳朵”。后来这个习惯也被小学老师采用。据说这是因为许多德国的小学教师都是在教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按照一贯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待问题学生:给他们戴上眼罩,把他们的耳朵用绳索捆起来,以教育他们好好遵守纪律。据资料记载,1933年9月18日,德国拜罗伊特一所中学的14名学生因上课时用木板打棒球而受到体罚,耳朵被绳索捆了足足1个小时。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德国,学生打架往往是打着打着就“不小心”把手伸到对方口袋里去“拿出钱来好好打一场”,或者说“看看戒指什么的无谓地打一打完事走人”。倘若被打者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惩戒打人者,便只好“请”其到“包打听”那儿“去谈一谈”。此时,打人者当然并非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他会被要求在自己左手手腕上系一根细绳,一头系个小圈,伸出手时小圈会晃动。待打人者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重犯时,被打者便松动手腕,除去束缚。据说,这种“教育方式”源自1609年德国的萨尔茨堡。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这种情况出现根本性变化。1978年,“包打听们”在汉堡开始寻求一种更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小伙子们进行“行为矫正”。“行为矫正”是通过各种“惩戒教育”来达到阻止他们以后再犯错误的目的,其中包括“巴伐利亚捆耳朵”。据一些曾经遭受过这种“行为矫正”的人回忆,每当听到“巴伐利亚捆耳朵”这个词时,就会有恐惧感油然而生。
到1987年,德国大部分地区都改用了更为温和的“行为矫正”方法。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学校还沿用这一做法。只是听上去已经很温和了:耳朵被紧紧地系在一起的时间由1个小时减少到15分钟;如果仅有一次违规,则只系1分钟。
时至今日,对狗采取的“巴伐利亚捆耳朵”的传统也仍然存在。据说,这种做法是源于1588年德国迈森市的一则法律:犬主不交一定的“耳朵保证金”,其犬耳便不被允许露出衣衫。这条法律显然是为了防止狗在行走时尾巴翘起来,妨碍视线,伤及行人。到了1919年10月20日的《德国帝国动物保护法》第10条第4款规定,“对狗只可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抓捕”。可见,“巴伐利亚捆耳朵”对狗本身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