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进疥虫怎么判断?
最近天气渐暖,又到了各种小虫子活跃的季节了(啊!让我回忆一下被蜱虫支配的恐惧)。有一种寄生虫,常常潜伏在耳道中,平时并无症状,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它会爬到皮肤表面,诱发炎症反应及瘙痒感,严重时可能发生剧痒、疼痛、流脓,影响睡眠和工作,那就是--外耳疥疮。 外耳疥疮是由外耳道皮肤的寄生虫--疥螨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 1.剧烈瘙痒;
2.局部肿胀,特别是晚上入睡后瘙痒加剧;
3.患处发红,皮纹增厚,有粟粒状丘疹或结节。 由于外界刺激和搔抓,可使结痂不断脱落而使皮肤变薄,若继续搔抓,则可出现破溃、渗液、化脓等症。
由于个体差异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不同,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酸胀、关节肌肉疼痛、反射亢进等症状。如果波及鼓膜,则会有听力减退、耳鸣。这些全身症状大多并不显著,也无特异性,常与其他寄生虫病相混淆,须仔细鉴别。 那么,如何区分耳道深处的瘙痒是不是由寄生在这里的疥虫引发的?
首先,注意与过敏导致的发痒区别开来。如果是过敏导致的耳道瘙痒,常常还会伴有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喘息等症状。其次,与真菌性外耳道炎引发的耳道骚痒相区别,后者通常还伴有耳道内白色分泌物增多和异味,通过观察,即可发现。
当然,最可靠的方法是,等到有空到眼科让医生检查一下,找到那只“偷窥”您的寄生虫,看看它到底在哪里做窝,然后在直视下使用镊子将它取出来。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小虫子对光敏感,在取它的时候,最好用暗室操作。 如果检查发现,这只可恶的害虫已经钻入了耳朵深处,而且又恰巧您对甲苯胺蓝染色剂不过敏的话,还可以试试用滴耳剂染色查找。具体方法是,先清洗外阴部及患耳,然后捏紧鼻孔,使其不能向外流出,自患耳孔中滴入5~6滴滴耳剂,待其自然干透后,以肉眼在外耳道口外缘处寻找是否染上颜色的疥螨;如果染上颜色,就可利用镊子将其轻轻捉住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