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不养狗?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首先,古代的狗和我们现在认识的狗其实不是一种动物。现在的家犬是人类在几千年的饲养过程中,从野生狼驯化而来。但在古代,人们并没有能力去驯化狼,所以古代的“狗”其实和现在的猫差不多,是一种野生动物。只是这种动物非常聪明,并且对人类有一定依赖(食物来源),才逐渐被人类圈养驯化,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小狗、宠物狗。但这类动物的狩猎能力很强,战斗力也不弱于现在的猎犬。
其次,除了少数特殊用途的警犬、导盲犬之外,大部分的家犬其实对人类的依赖性并不高。古人所记载的狗看门护院、跟随主人外出冒险吃毒虫野兽,实际上大部分是现代宠物狗的习性。而这样的狗不是没有被古人发现,只是古人并不像我们一样把这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动物当朋友看,而是把他们当做猎物,或认为他们是恶鬼凶兽,加以驱赶杀灭。
最后,古人的食谱中没有肉类,所谓的“狗食”也就是一些动物内脏、鱼类等本来就不容易给狗造成诱惑的食物。而且古人也不像我们现在有大量的食材,可供他们制作各种美味佳肴。对于喜欢美食的人来说,没有肉的食物,其实是很无趣的。所以,除了少数穷苦人家或者旅店外,一般人家都不会养狗。
1、猪替代了狗
在古代猪是上等肉类,可以当作贡品进献给王室,而且在那个年代猪是非常重要的家畜,地位相当于牛马等动物。而且古代的先人非常重视畜牧猪,但是从猪的习性来讲,猪一般是成群结队的活动,不需要看门护院,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养殖看家护院的狗。
2、以农为本
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是以农为本,对于一些无法产生经济来源的动物不太重视,而狗一般是守卫院子和抓野兽的动物,所以就被视为下等宠物对待。而且在古代大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形式,也不需要饲养狗来护卫大门,而且古代的生产力不高,一般只能养一个家庭食用,也不可能养多个猪,因此饲养狗的必要性大幅降低。
3、意识形态
在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中,人们信奉“天人合一”思想,人们和自然界处于和谐相处状态,认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最好的状态,而狗的本性是比较凶猛,不符合人们“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也不会进行大规模养殖。
所以这些原因导致古代中国狗很少,虽然少,但是并不代表没有,毕竟古代的猎人还需要一只得力的助手来捕获猎物。虽然到了现代,我们还信奉着“天人合一”思想,但是狗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甚至很多人养狗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